糧油舖 (RT55)
白米是廣東人的主要食糧,在五、六十年代,家家戶戶家中都有米缸。當時有專門賣米的「米舖」,而買米被稱為「糴米」。部分米舖也兼營雜糧食品,如柴米油鹽等,逐步形成糧油鋪的雛形。糧油鋪出售的白米被分成不同級別,用大型木桶盛載並放於門前。由於每種米的售價都不同,所以店主會在米中插上一個木籤,列明米的名稱和售價。白米通常會按斤出售,並以店舖自己製作的「紙角」包裝。如家庭成員較多,就會以麻包袋整袋購買,而糧油鋪亦會提供送貨服務,不作額外收費。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超級市場的出現,賣米的文化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食米改以膠袋獨立包裝,市民開始改變囤積的習慣,吃多少就買多少。面對這種變化的衝擊,糧油鋪的生意一落千丈,並且逐漸被淘汰,時至今日,糧油鋪已經成為香港的歷史名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