徙置區 (RT51)

徙置區又名「七層大廈」,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,其發展源自於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的一場大火,香港政府為安頓災民,開始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便宜的徙置大廈,主要分佈在早期開發的新市鎮,包括觀塘、葵涌、荃灣、屯門和元朗。早期徙置大廈的設施十分簡陋,樓高只有5至7層,平均每層有64個單位,每層只有一個公共廁所,日常用水都需要到水房「打水」,因此經常大排長龍。由於居住環境擠迫,許多居民在公共走廊放置煮食爐具及用品等,同時亦成為居民乘涼和遊戲玩樂的地方。部份徙置大廈更會在天台搭建學校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,而地下單位則作為商舖之用,以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。此外,部份單位門口的外牆位置設有長方形透氣窗,但由於聲音和氣味容易透過窗傳開,所以當時每家每戶都知道鄰舍的「蹤影」。




Image_8